57092d0926732.jpg

  一如我前篇所說,今次繼續來談我和我的十七歲。

  為什麼一直無法對台劇燃起熱情呢?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。就觀眾的角度來看,批判跟讚美同樣是簡單容易的,那是因為我們對於製作的過程不清楚。所以我們才能夠這樣輕易論斷。

  可是沒辦法,我們就只是普通的收看觀眾,我們直言喜歡或討厭,這都是我們身為觀眾的義務吧。

  

  所以接下來是我的吐槽大會。

  先從劇本來談。我之前說了我是被「三十歲的身體塞進十七歲的靈魂」這句簡介所吸引。原以為老掉牙的劇本將會有全新的表現方式,再加上對這批演員有著一定的期待,我把這部戲的期待感放在和韓劇「秘密花園」一樣的高度。可是我還是失望了。(大概我標準高Q?)

  上回我說這部戲可以賣到韓國去,看完這齣戲之後,我覺得這句話還是說得太早了,果然還是得保守一點。

  就劇本的格局來說,臺灣偶像劇的格局一直不大,雖然一樣是在談戀愛,韓劇的深度跟台劇比起來還是很有差。

  就隨便拿幾部我看過的韓劇比吧。這裡就舉蘇志燮之前演的「Oh My Venus」、最近當紅的「又吳海英」和彷彿紅遍全球的「來自星星的你」為例吧。

  同樣都是搬演愛情劇,可以明顯看得出來主線和支線的份量放得很不一樣。韓劇的愛情部分雖然也可以說是主線,但除此之外還是有著大魔王的部分成為整部戲的衝突點,隨著陰謀或者主角的背後傷痛等等慢慢揭開,兩人的情感跟著這條主線才慢慢滋生、有所變化。或者另外一條路是,早早確定兩人感情,在歷經陰謀主線或傷痛主線的過程中,才會再繼續感情鋪陳啥的。

  至於支線,當然也不可以輕忽,支線的緊湊和良好組織才會顯現出主線的重要。看過我上面提的韓劇的人,大概可以理解吧?

  有人可能會問「又吳海英」好像不太像喔。的確,「又吳海英」比較像是拋開所有全心全意談戀愛的劇,可是他也不會完全專注在幾個演員而已。

  我最受不了我和我的十七歲的地方,就是這部戲的感情邏輯和人際關係相當淺薄。情感來得很直接也消失得很快。常常為了一個點糾結許久,但解開糾結好像又只是一瞬間的事。就算只是談戀愛,我不懂為什麼只有一些朋友跟高中同學出現而已?他們的家人父母真如陪襯,好像可有可無。如果以此跟「又吳海英」相比,不覺得「又吳海英」相對之下飽滿許多嗎?

  可能又會有人說愛17也有陰謀主線,就是實驗記錄本之爭!

  但你摸著良心自己說,這個實驗記錄本之爭從頭到尾有嚇到你嗎?有讓你緊張過嗎?

  

  我之前說這個劇本可以跟韓劇看齊,但看完之後,我覺得整個劇本比較適合在一些學生公演上搬演?畢業公演啊、宿營大戲啊、系之夜幹嘛的,適合給學生年齡層看。我自己覺得啦。

  

  然後就是細節的處理。

  一些物質上的就不說了,有時候我看到一些畫面真的感到很痛苦。比方說為什麼穿鞋子可以下去游泳池、為什麼可以不戴泳帽游泳,還有,到底啥是危機處理顧問專家?像我這麼笨的人,一直沒有聽到誰來幫我解釋一下,但「我是危機處理專家」這句話卻在這部戲裡無限循環。

  還有每集片尾跟下集片頭以及廣告前後的剪接,我有時候常常時空錯亂。啊講到時空錯亂,有一點我必須佩服劇裡的演員呢,有時候大家居然可以對彼此的位置瞭若指掌,像是艾麗絲被鎖在公司門外,男主角秒知;宋喊明在健身房前被陳姐老公揍,蕾蕾一通電話男主角也是馬上找到位置,趕前支援呢。

  更別說陳啟泰的部分了,請容我大加吐槽。三十歲的時候得知了陳啟泰的壞,居然是找出來胖揍一頓?

  欸不是,我覺得有時候劇情裡人物的思維是不是有點跳躍啊?或者說,一直停留在十七歲?不過我倆十七歲的時候有這樣嗎?(認真生氣)

 

  

  だ、か、ら、劇本的格局真的很重要。

  情感戲如果拖沓太久,再好的主意都會覺得莫名。導演和編劇如何掌握節奏,真的很重要。

  抱歉,請容許我就這樣結束關於這部戲的想法。

  


 

  是說看完之後我立馬打開了一集「紫色大稻埕」來看,啊,覺得心靈獲得救贖。

  不好意思,我是個怪觀眾,我真的難取悅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e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